以党组织协作推动各方资源化零为整,以交通治理串联激活特色平台,深层次、立体化推进片区综合治理
上午8时30分上班高峰期,东莞市人民医院门前车辆在优化车道与即停即走区域中有序流动,拥堵无序的交通状况正在逐步改善。
东莞市人民医院门口车辆有序流动,“缓而不堵”,昔日拥堵情况逐步改善。 摄影:左志红
《南方》杂志记者观察到,疏通交通循环的各项工作正在开展:入院即停即走通道基本建成,新建停车场投入使用,昌平桥底等关键堵点加快治理,江景路隔离护栏等正在施工。与此同时,由交通串联起来的周边5.22平方公里连线连片风貌品质提升工程也在热火朝天地进行。
10公里开外的光明社区,曾经是东莞最大的拥堵黑点之一。光明社区内分布着东华、光明5所东莞知名民办学校(周接送量3.6万人)和人民医院普济院区(日接诊3000人),2.7平方公里区域承受着巨大的交通压力。“进去到出来经常会花2-3个小时”——家长们的抱怨透露着不满与无奈。
如今,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交通综合治理整改举措下,拥堵时长大幅下降到30分钟到1个小时。道路环境明显改观,为光明社区城乡品质提升进入2.0阶段创造了有利条件,500万元社区人居环境整治资金获得居民代表全票通过,城乡风貌提升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
东莞市委书记韦皓提出,“百千万工程”是基础工程、长期工程、民生工程。东莞把交通治理作为“百千万工程”六大专项之一,同时把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交通综合治理作为市委“五项民生微改革”之一,治理思路清晰且具体:以“百千万工程”为统筹,以解决拥堵问题为切入,带动城乡环境、品质和产业的长远提升,最终落脚点在于系统提升人民福祉。
“绣花”功夫:疏通拥堵“奇经八脉”的智慧
交通既是城市的血脉,也是风貌品质的先导。在“双万”城市(GDP 破万亿、人口超千万)东莞,机动车保有量超 400 万辆(全国第十),私家车高度依赖导致的拥堵早已超出交通技术范畴,成为制作城乡品质提升、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治理之考、民生福祉之困。
2024年暑假期间,一场以“百千万工程”为统筹的交通综合治理新探索在光明社区悄然启动。光明社区的拥堵问题由来已久,“老大难”问题的背后,是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机制缺位。居民、家长、医患、学校、商户等痛感明显却又互不相让,每到高峰进出需要2-3小时。拥堵问题进一步影响到社区价值,光明虽毗邻市中心,但风貌较差、发展滞后。
在“百千万工程”的统筹下,光明社区、学校、医院、属地管理部门等“关键头部”组成“大党委+专班”联合体,打破管理壁垒,共商提出治堵“三十六计”,学校提高“校车+公交”乘坐率,社区统筹泊位资源,医院优化交通动线,交管实施“微循环+硬隔离+严管理”,以大合力小成本实现治堵成效。
今年3月,在光明治堵经验基础上,东莞市“百千万工程”开启了“治堵2.0”:面上,在全市选取了113个医院、学校、商圈、轨道站点周边的交通堵点进行综合治理,以治堵切入推动周边环境风貌提升,预计可直接为近30万群众疏解身边的交通拥堵问题;点上,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直接介入,将市人民医院列为“百千万工程”区域交通综合治理的攻坚标杆。东莞市人民医院地处两个镇街之间、周边三条主干道环绕,作为全市日均接诊量最大的医疗机构,周边区域每天通行车辆约2.7万辆,日均接诊过万人,泊位缺口近2000个,以往高峰期进院拥堵长达1.5个小时。
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联合各单位打破封闭管理旧格局,构建以“两个即停即走小循环+两个院内外无碍通行中循环+一个区域交通大循环”为核心的交通循环体系,在流动中疏解车辆过载难题,实现高峰“疏而不堵”。
记者在东莞市人民医院看到,南门和西门即停即走区域车辆正有序流动。据悉,院内6个模块化1600个泊位正加快整合,经中循环入院可到合适模块停车,不影响群众入院顺畅。
东莞市人民医院的立体停车场。摄影:左志红
片区整体纳入了统一的智慧停车云平台管理,整合包括新谷涌停车场、昌平生态停车场等周边1600个泊位资源。即使在院内泊位已满的情况下,车辆可在智慧停车引导下,经区域大循环寻找周边泊位,新增的接驳专巴和代客泊车服务作为补充,为群众到远处泊车提供更多便利。
从“治堵”到“治城”:治堵工程牵引打造融合发展“大片区”
东莞的智慧,在于“跳出交通治交通,跳出交通治发展”。交通纾困只是起点,最终指向的是人居环境提升与民生福祉增进。东莞以党组织协作推动各方资源化零为整,以交通治理串联激活特色平台,深层次、立体化推进片区综合治理。
在建设市人民医院中循环通道过程中,组织医院移除门口道闸、拆除350米围墙,成为打破管理壁垒的标志性举措。院内空间从此与周边主要道路,以及毗邻的昌平村农业公园、红楼记忆广场等连片连线打通,构建起全市首个开放式花园院区。
曾经医院的围墙已拆除。 摄影:左志红
在加快地铁建设过程中,推动人民医院和市交投集团深化合作,依托TID建设医疗特色站和医疗商业体,联合引进医养、康养、护理等业态,打造全市首个“交通+医疗”TID综合体。
在推动社区环境升级和产业空间盘活上,打通新谷涌社区和昌平村的外联通道,盘活社区6万平方米现代化厂房和村1200亩产业用地,支持属地配合人民医院BNCT项目打造核药产业园,打造全市首个大健康主题片区。
在可持续运营上,东莞创新交通建筑类“央企建设+市属国企运营”新机制。一方面,央企助力交通治理、环境改造和产业引入,举办两场共100家客商参加的招商推介会;另一方面,将片区停车泊位资源、智慧停车设施、公共交通服务、生产生态空间等进行统筹打包,交由市交通投资集团统一运营。
记者在现场看到,昌平村生态停车场盘活改造基本完成,推动周边撂荒地因地制宜复耕复种,为广大患者提供便捷停车和漫步散心的叠加体验。
医院周边环境改造。 摄影:左志红
万江街道新谷涌社区以停车治理为抓手,清退腾挪泥头车、临停车等低质停车空间,大力改造乡村主干道,以道路为串联精心布局体育休闲公园、儿童友好街区、亲子农业园等村民专属活动天地。
东莞市人民医院区域新谷涌生态停车场改造前为泥头车和小汽车停放点,杂物堆集、黄土裸露、景观差、停车效率低。 东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供图
改造后效果图,景观焕然一新,停车位大幅增加。中交华南供图
这些星罗棋布的“微更新”,让群众在便捷出行的同时,更能触摸到乡村的温度与归属感,而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从“大党委”到“党组织协作”:解锁共建共治共享的组织密码
回顾东莞从“治堵”到“治城”之路,治理的深层次思路是不断补齐社会共建共治机制的缺失。而在“百千万工程”统筹下构建党建引领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则是其中的关键之举。
光明社区的“大党委”率先探索,以跨界别的强力统筹代替零和博弈,街道、社区与学校共建197人的交通志愿服务队,学校切实承担起家校接送源头治理责任,普济院区主动开展社区义诊,属地楼盘万科物业为道路改建捐赠15万元。
市人民医院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则建立起了跨11个单位的党组织协作机制,在跨界别的基础上叠加跨区域治理,特别是导入了央企和市属国企力量,组建起联合作战“大兵团”,共商共议、合力推进74条治理措施,力争2025年底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从“各扫门前雪”到“同舟共济”,整合体制内外、打破条块壁垒,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东莞:从“交通治理”向“城市品质跃迁”
从光明社区孩子安全畅通的上学路,到人民医院门前渐少的喇叭声;从昌平生态园的稻浪飘香,到新谷涌老幼脸上的舒心笑容——东莞将交通治理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工程,以“百千万工程”为笔,以“民生微改革”为墨,以“共建共治共享”为魂,书写深度城市化答卷。
东莞样本昭示着,城市的现代化,不仅是高楼广厦与四通八达,更是公共治理的精度、公共服务的温度与人民福祉的厚度。当党建引领凝聚起千钧之力,当多元主体在有序协同中释放活力,“堵心”变“舒心”的故事便能不断续写。
核心密码已然清晰:民心所向,就是治理所往;共建共治,方能通达共享。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 | 左志红
【实习生】吴婉茜
【通讯员】吴泽其
【本文责编】刘龙飞
【频道编辑】李卓华 林琳
【文字校对】杨明珠
【值班主编】蒋玉 刘树强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联美配资-联美配资官网-实体配资公司-配资炒股免费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