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一段让人惊讶又引人入胜的情节:
当康熙皇帝重新挑选太子,而太子胤礽已经被废除的时候,眼看老八胤祀即将凭借明显的优势成为新的太子。然而,在这紧要关头,张廷玉突然从袖子里拿出了一个推荐书,提议让已经被废的胤礽重新担任太子。
那天,张廷玉巧妙地领会了皇帝的心意,帮助康熙成功让八爷失去了机会,同时也对八爷那一派进行了警告。
许多人开玩笑说,张廷玉当时能从袖子里准确拿出推荐胤礽的文书,就像是《西游记》里的镇元大仙附身了一样。
在那个“袖里乾坤”里,不仅有胤礽和其他皇子的推荐信,还包含了对李德全、图里琛、德楞泰以及小太监秦草儿、秦顺儿等人担任太子的推荐信。
当然,说笑归说笑,张廷玉作为职场高手,自然不会提前准备好多份推荐书。他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早就摸透了康熙的真实意图。
那么,张廷玉到底是怎么摸清楚皇帝心意的呢?
是康熙对“八王之乱”的宽容,让张廷玉意识到“不同寻常必有蹊跷”;还是张廷玉通过三份奏折的试探,才摸清了皇帝的真实意图?
或者说,这里面还有别的原因吗?
这篇文章要揭示的,是这个事件背后的真实情况——实际上,张廷玉之所以能够猜透皇帝的心思,是因为与剧情中被删掉的一个隐秘情节有关。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当“追讨国库欠款”和“张五哥顶罪案”两件事情处理完毕后,康熙对太子胤礽的失望达到了顶点,最终下定决心废黜太子之位。
因此,热河狩猎时发生的“冷香亭风月冤案”以及那晚的“凌普带兵逼宫事件”,其实都不是太子被废的原因,只是恰好被用来当作借口罢了。
尽管胤礽与郑春华之间的私情本不应影响国家大事,而凌普率军逼宫的行为也有许多不合常理的地方,康熙依然果断地做出了废黜太子的决定。
事情发生后,康熙匆忙结束了在热河的行程,一回到京城就在朝廷上宣布了重新选择太子的决定:
这道命令一出,朝廷里立刻议论纷纷。大家明白,即将到来的选拔,对他们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是个非常重要的决定——
猜对了,就能获得“建立功勋”的机会;选错了,就会面临“结党营私”的指责。
在康熙年间,有投票权的大小官员们绞尽脑汁搜集确切消息,以便选择支持的对象。那时,官员们最关心的投注人选,正是八爷党首领胤祀。
自古以来,挑选继承人的标准主要有三条:选正室所生、选年长的或者选贤能的。
当时,正统继承人胤礽已被废黜;长子胤禔也被关押;而被称为“贤王”的八爷,正好占据了最后一个“贤”字的位置。
在胤礽被废之前,老八因为肃清刑部冤狱有功,得到了康熙的特别封赏。后来到了热河,康熙又把原本是太子应该做的宴请藩王使臣的工作,硬生生地加在了老八的身上。
各种有利条件加在一起,再加上书房老大佟国维的加油打气,上书房老二马齐鼎力配合,一时间老八简直像是下一届太子的最佳人选。
到了宣布结果的那天,看到老八的票数远远超过其他人,康熙的态度发生了极大变化。之前他还声称竞选太子时会“完全公正、绝不偏心”。
当天,站在殿内一角望着那摞如小山一般的荐章,感受到其中威胁的康熙,当即就阴阳怪气地说道:
康熙东拉西扯一番后,话题最终转到了为什么没有老二胤礽的推荐信上。
马齐顶着压力,坚决反对康熙,找各种借口说废太子不符合资格。
以王掞、凌普、耿索图为首的太子党,他们推荐废太子的奏章也被视为无效。康熙见状,不再与马齐在朝堂上纠缠,直接转向众人发问。
康熙的话音刚落,站在佟国维和马齐后面的张廷玉,立刻从队伍里走了出来,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荐章。
见状,李德全连忙上前接过荐章递给康熙。康熙正打算叫胤礽复立太子来结束这场闹剧,翻开荐章一看,立时就向张廷玉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那天,康熙利用张廷玉递上的推荐信,开始了对八爷党的打击。在解除佟国维的职务,并取消了八爷的竞选资格后,康熙当场任命张廷玉为上书房的首席大臣。
这时疑问产生了——
在宣布选举最后结果前,张廷玉是怎么看出康熙有意重新立胤礽为太子的呢?
八大王府与三次奏折折返
张廷玉似乎能提前知道皇帝的心思,这主要是因为康熙决定重新选太子后发生了两件特别的事情:一件是八爷府里的“八王大”事件,另一件是上书房里的“三道奏折”试探。
“八王大”事件指的是发生在西晋时期的一场政治事件。
听说康熙要选新的太子,老九和老十想让老八当上太子,好让自己也能跟着享福。于是,他们悄悄策划了一个“一个装鬼、一个捉鬼”的计划。
那天,正好赶上群臣来八爷府打听消息。大家正被八爷拒之门外,不知是该走还是该留时,老九和老十带着道士张德明出现在八爷府门口。
大家聊了几句后,就跟着老九和老十顺利进入了八爷的府邸。
八爷府里,大家坐好后,老十就正式介绍了旁边的那个道士张德明。
在老十的大力夸奖下,张德明显得像是一个超凡脱俗的高人。张德明也没有辜负老十的期望,通过精心安排的表演,很快就赢得了现场官员们的赞赏。
就在这个时候,一直没出现的老八终于现身了。
老八一出来,就直接把张德明说成是迷惑人的坏道士。
张德明为了反对老八的观点,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计划,上演了“王上加白”和“八王大”这两出荒诞的戏码。
那些已经被张德明说服的官员们,本来就很相信他说的话。听了他这番关于“气运”的说法后,他们更加认为老八当太子是天意,是命中注定的。
老八一看目的已经达到,立刻换上了严厉的表情:
这正是八爷党私下精心策划的大行动——
老九和老十扮成“白脸”,用张德明的“妖言”来为老八竞选造势。然后老八扮成“黑脸”,撇清自己嫌疑,同时试探康熙的心意。
老八以及三位上书房的大臣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向讨厌“装神弄鬼”的康熙,这次竟然表现得很暧昧。
老八把道士张德明带进宫后,康熙找了三位上书房的大臣开了个小型会议。
听完老八的讲述,康熙并没有大发雷霆,也没有下令严厉惩罚道士张德明,反而轻轻松松地想把这事搁置不理。
康熙这般表现,让上书房的三位大臣和八爷都感到惊讶。
后来,老八为了避免嫌疑,赶紧跪下请求康熙严厉处置张德明,确保选举的公平性。
没想到老八刚说完,康熙竟然又说出一句让大家更惊讶的话:
那天,康熙说完这番话后,便转身离去,留下八爷他们呆在原地,各自沉思。
大家呆在原地也不奇怪,康熙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确实让人琢磨不透。
称其“含糊”是对老八的支持和保护,这并不过分;但如果认为这种“含糊”背后有隐情,也不无道理。
至于在场的人会怎么判断,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
就像老八那样急切想当太子,他因为心里特别想,所以更愿意相信康熙真的认可他;而佟国维和张廷玉却觉得,事情看起来不对劲,背后可能有别的原因。
正是因为张廷玉有这样的判断,为了确保自己的立场与康熙一致,他才在不久之后采取了“三道奏折”的试探措施。
几天过后,因为张德明的事情以及佟国维和马齐的私下提醒,许多官员都把决定他们未来的关键一票,给了老八。
就在上书房整理选票的时候,康熙不小心走了进来。
康熙只是简单地问了一下投票的情况,就显得不太感兴趣了,然后他就坐到一边,问张廷玉关于河南、四川和江苏的政务情况。
看到这种情况,早就有所猜测的张廷玉赶紧抓住机会,开始试探康熙。他先是顺着康熙的话,提到了四哥和十三哥修筑河南黄河堤坝的成绩;接着又拿出四川送来的捷报,说年羹尧刚当上四川提督一年,就清除了四川境内的土匪;最后还拿出了江苏送来的表彰孝子的奏章。
当张廷玉接连呈上三份奏章时,康熙的表现明显比之前得知老八得票最多时更加感兴趣。他还不时地暗示,他对老四和老十三也颇为赏识。
很多人认为,张廷玉之所以在公布选举结果那天提前准备好废太子胤礽的荐章,是因为他看穿了这一点。
张廷玉觉得,康熙并没有打算让八爷当太子,反而更喜欢不显山露水的四爷。这样做是为了结束这场争夺的闹剧,不让四爷过早冒头,以免成为下一个胤礽。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阻止皇子们之间的夺嫡争斗。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立胤礽为太子。
这种推理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却充满了太多未经证实的假设。
比如说,当张廷玉拿出支持废太子胤礽的文件时,佟国维会狠狠地骂张廷玉是“奸臣”。
其实,之所以会发生“竞选太子”的事情,是因为胤礽没有德行被废除了。既然胤礽被废是竞选太子的原因,又怎么还能再推荐他呢?
也就是说,当时在现场,哪怕张廷玉举荐的是老十,也比举荐胤礽更合理。
接着,根据“八王之乱”的事情,张廷玉只能猜到康熙可能在对付老八;后来又看了康熙的三封试探信,张廷玉确定康熙不希望老八做太子,更喜欢老四,但还是不知道康熙是否想让胤礽回来当太子。
就是说,人们常说的“八王大”和“三道奏折试探”让张廷玉猜出了圣意,但这其实是把结果当成了原因的推测。这完全不符合事情发展的基本逻辑,也不符合张廷玉作为职场高手的谨慎程度。
在剧中,邬思道让老四和老十三推荐废太子胤礽,并非因为他确定康熙会再次立胤礽为太子,而是出于“不争即是争”的策略考虑,才让看似支持太子的老四和老十三去推荐胤礽。
所以,张廷玉在关键时刻推荐胤礽当太子,肯定还有其他隐情。
一段被隐藏的真相
那么,张廷玉又是怎样看出康熙有意再次立胤礽为太子的呢?
在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皇帝》里,藏着一段特别的秘密,但这个秘密在改编的电视剧里被删掉了。
在二月河的书中,康熙从热河回来,刚下达废黜胤礽的命令,王掞就跪在乾清门外,哭着求见康熙。
康熙自然明白王掞的来意,但因为王掞的身份,不好把他晾在一边,只能无奈地召见他。
王掞一见到康熙,就开始批评文武百官,甚至把康熙也一起批评了。
王掞说完这些话后,康熙皇帝非常生气,立刻下令要把王掞抓出去。但听到王掞喊出前朝皇帝的名字后,康熙又不得不收回成命,让人把王掞扶回了大殿。
就在这个时候,康熙在安慰王掞的时候,无意中把废黜太子的事情比作古代的“太甲被放逐”的故事。
“太甲放逐”是什么意思?
在《史记》里提到,太甲当上国王后,变得非常暴躁,也不遵守前任国王汤的规矩。大臣伊尹看到太甲这样,就依照老规矩,把太甲送到桐宫反省了三年。三年后,太甲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改正,于是伊尹又把他接回来,把王位还给了他。
因为这个典故有特别的意义,所以张廷玉听了康熙的话后,陷入了深思,猜测康熙可能想让胤礽重新登上皇位。
跪在地上的王掞听了这话,又问康熙,既然要竞选太子,他能不能推荐被废的太子。康熙的回答依然是“全看你的公心”,只要王掞不结党营私,自然可以。
张廷玉见到这种情况,更加确信自己对皇帝心思的理解,这也正是张廷玉判断康熙有意重新立胤礽为太子的依据。
在二月河的原著里,康熙废黜太子胤礽确实经过深思熟虑。即便没有热河那一系列的事情,康熙也会找个时机废黜太子。但当康熙在热河废黜太子后,却产生了担忧和恐惧。
太子被废,皇子们争夺皇位的意图立刻显现。看到皇子们互相攻击,暗中较劲,再加上发现八阿哥的力量比想象中还要强大,康熙的想法立刻有了转变。
在废除太子之前,康熙最担心的是太子会发动政变。而在废除太子之后,他最害怕的是“五位皇子争权”,这可能导致朝廷和民间的不稳定。
因此,康熙回京宣布要重新挑选太子时,特意请回了老臣李光地,并在闲聊中提了一个特别的问题。康熙问李光地,有没有办法治好废太子的病。
当时,李光地不太明白康熙的问题,只是随便应付了一下,说等事情解决了,那对皇家和整个国家都是件好事。
实际上,康熙特意召唤李光地回京城,然后在谈话中提到那个特别的问题,目的是想通过李光地把谈话内容传播出去。
康熙有个难题:怎样才能治好废太子的病?
胤礽有什么问题?无非就是“被废太子”的心病。
要治疗疾病,必须根据症状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使身体恢复健康。
康熙明白,那些观望的皇子和朝廷中等待时机的官员们,肯定会去询问李光地。只要李光地透露出康熙的意图,就能避免太子争夺的局面失控。
李光地一向小心谨慎,不知道是没听懂康熙的暗示,还是怕惹来杀身之祸,没有把康熙的话传出去。结果,朝中的官员们都投了老八的票,康熙差点因为“法不责众”而无法收场。
这便是张廷玉为何会支持废太子胤礽的隐秘原因!
这次你明白了吗?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点此关注我~
联美配资-联美配资官网-实体配资公司-配资炒股免费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