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工作日,牛马们聚集在会议室里对齐颗粒度。
PPT、汇报、讨论一条龙走完,正事算是告一段落。东拉西扯间,不知怎么就聊到了大学时代睡在上铺的那个ta,以及期末拼了老命、挑灯夜战死磕专业课的光辉岁月。
七聊八聊,大家猛然意识到,满屋子都是当年为专业课考试“头悬梁锥刺股”的冲刺选手,可如今真正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却只有零星几个。多数人的职业和专业八杆子打不着,大学的知识也早被忘到了九霄云外。
仔细想想,这种“专业错配”的情况并不算少见。学哲学的进了互联网公司,工商管理的去教培机构做起了老师,而你偶然发觉壮硕健美的健身教练,竟然学物理出身(本人亲身经历),是完完全全的“大乱炖”。
所以,“专业对口”在职业发展中究竟有多重要?为什么那么多人最终选择了与专业无关的道路?
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到底有谁在啊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英雄不问出处,状元往前追溯,很可能会发现专业和职业不对口的人,远比你想的更多。
早在2016年,研究者对教育和劳动市场进行分析时就提到,本科学历的城镇居民中,认为自己目前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比较对口和完全对口的只占45.62%[1]。这种“错配”不只存在于毕业刚入行的职场新人中,即使是摸爬滚打多年、年龄超过40岁的老江湖,专业对口率也才刚刚过半,约为50.66%[1]。
时间回到当下。研究者曾在2023年发布一项调查,包含2003-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离开象牙塔,天地无限任我行的大学生们在各行各业里“整顿职场”。数据显示,专业和职业不一致的人群基本维持在40%左右,2011年一度达到了48.1%[2]。
“学非所用”,已经成了工作领域中再普遍不过的一种现象。
不过不同的群体中也存在例外。南京大学2020年公开的毕业去向信息就清楚说明,学历层次越高,“学用一致”的比例也会相应提升。秉持着不能有一本书是白读的原则,硕士群体中有超六成认为自己的专业和工作对口;而到了博士这一层,术业有专攻的培养体系下认同“干的就是学的”人数则接近90%[3]。
但话又说回来,能坚持读博的毕竟都是狠人,属于少数中的少数。对许多南大学子来讲,不匹配仍然是常见情况[3]。浙江大学2019届的毕业生中,也有约三成的人在做和专业相关性有限的工作[4]。其中,包含生命科学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等的农生环学部不匹配情况最为严重,相反的是医学部,达到了极高的匹配率[4][5]。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不同的专业之间,境遇也截然不同。
一旦学医这辈子可能就定型了,新锦成对202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医学类院校和专业都高居对口度榜首;师范院校出身的教育专业学生,多在各个中小学、培训机构的讲台上发光发热;政法院校毕业生也很可能流入对口机构和企业[6]。然而大量管理学、经济学和农学的“天选之子”们,毕业后的工作不能说和专业没啥关系,只能说是毫不沾边[6]。
刚毕业的数据或许没什么参考价值,那么毕业五年后是否转换职业则更有说服力。很不幸,管理学、艺术学“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又光荣成为职业转换率榜上数一数二的选手;医学和教育学毕业生仍然稳定发挥不为所动,安静地干着自己的老本行[7]。
就拿学生们咬牙切齿表示“三代不许读”的公共管理专业来说,单看课程名确实非常高大上,什么宏观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应用统计学等,但上手学起来才两眼一黑:理论课又多又杂、晦涩难懂就算了,实践环节缺乏完整体系指导的情况一抓一大把。四年出来,管理别人遥遥无期,倒是被专业狠狠管理了一回。内蒙古某校工商管理专业2014届毕业生的初次签约率,就只有惨淡的19.4%[8]。
像这种搭着时代顺风车快速兴起的专业,往往在短期内经历爆发式增长后,又不可避免地陷入萎缩。仅2000年到2004年,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院校数量就从57所增至300多所,但2017至2022年间,却已有110所大学撤销了该专业[9][10]。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高楼塌。留下的一地鸡毛中,过剩的毕业生在供需严重失衡的就业市场里打转,并无可奈何地在其他领域寻找自己的容身之地。
而对于哲学、艺术理论这样本就偏理论和抽象的学科,对口工作本来就少之又少[11]。2013年广东省考招考哲学类学生的岗位21个,仅占全广东省招考总岗位约0.5%[12]。加上哲学的美学意蕴、逻辑学思辨能够指导现代人的生活、给予人文关怀却无法解决工作实践,所以绝大多数同学会流向各行各业,在高等院校、国企、外企里安身立命[12]。
这就自然而然引出了一个问题:当初的自己,到底为什么选了这个专业?
当初选专业的自己,到底在想啥
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还没有过去多久,在汉语言文学成为考公圣体、生化环材仍然稳坐四大天坑、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的选专业讨论中,不少人也会忆往昔峥嵘岁月,想到自己当年填报志愿的“名场面”。
撒手不管型选手属于“听爸妈的话”,经过七大姑八大爷的一通分析选择了稳定但无感的那个;想象丰富型选手以为“园艺”就是“园林艺术”,入学才发现自己被分到了农科院,从此挖土下地成为日常,和艺术一点边不沾;还有人看到能源与动力工程单纯觉得名字超高大上超有范,于是满怀兴奋把它放到首选专业[13]。
可见在填报志愿过程中,了解自己将来要面对什么的人是绝少数。大部分人都属于懵懵懂懂了解个大概,甚至还有一些人心大到凭一时想象,就决定了自己未来四年的生活重心[13]。
这种接近盲选的方式造成的结果之一,是在无形中埋下了一颗专业和未来职业不匹配的种子。一项关于大学生对口就业问题的研究显示,让学生放弃本专业工作的首要原因,就是“对专业不感兴趣”,占比高达76.8%[11]。这也不难理解,开学等于开盲盒,上课就像刮彩票。进入一个自己完全没概念的专业,喜欢、钻研、甚至将其作为职业目标,就变成了一个小概率事件。
反过来,如果对所学专业充满热情与喜爱,也会极大提升工作与专业对口的可能。
2025年,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研究者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CCGES)”的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区和层次高校毕业生的情况。发现所学专业越符合兴趣,成绩就越为出色,进一步择业时就会更加重视工作和专业对口的问题,守护自己的“白月光”。比如在研究内容极其符合个人兴趣的群体中,工作对口率为52%,但如果对所学内容无感甚至反感,这个比例则会骤降到12%[1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职业时,这句话的含金量又一次上升了。
有趣的是,专业开盲盒也好,一开始就有所了解也罢,很多人从高中进入大学会发现,世界这么大我想都看看。今天参加读书会,明天和航模社的同好交流切磋。探索自己真正兴趣的过程中,离最初选择的专业越来越远,是再常见不过的事[11]。
自在发现、自由闯荡,是大学时期的关键词。研究者指出18-29岁是人生重要的“变动期”,设立目标、修定目标、多方面尝试,都会在这个阶段发生[15]。青春期到成年期、高中到大学、父母的庇护到自己生活,多重过渡的体现是迷茫[16]。而在不断涉足新领域,了解之前从没有接触的专业方向的过程中,懵懵懂懂的大学生们也会更感知到“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想做什么”。如果将这种探索过程提炼出几个关键特征,其中之一就是“不稳定性”[17]。
在这个特性的影响下,有些同学明明在入学时考虑得精细周全,学着学着却发现有了更想研究的内容。这其中,部分人会选择转专业,但大多数人或许仍然停留在原本的专业中。但在找工作时,出于兴趣、自我实现的考量,客观上会造成职业和专业没有多大关系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项对转专业的调查中研究者发现,同学们在转专业时考虑就业前景的占比超过50%[13]。这说明诗和远方固然重要,但除了兴趣这个第一驱动力(61.6%),工作涉及现实生存,这才是就业阶段大部分人考量的硬指标[13]。
专业对不对口,真的那么重要吗
从大学进入职场,大家或许都怀抱着大展拳脚、实现个人价值的美好设想。然而前辈们的“血泪史”告诉我们,上班,更实在的是赚钱、稳定、发展好[17]。在这些硬通货面前,专业对不对口,似乎没那么重要。
在一项覆盖全国不同层次高校的调研中,研究者发现不管你是程序员预备役还是文艺青年,驻扎工地还是四处出差推销产品,在择业时首要考虑因素都出奇地一致:将“工薪待遇”放在了第一位(63.7%)。其次关心的问题是这份工作有没有前途和盼头,以及能否在精挑细选的岗位上施展能力[18]。至于专业和工作契不契合,则被排在倒数第二[18]。
所以,对于专业-职业不匹配学生来说,为了兴趣选择跨界只是因素之一。更接地气的真相是,对口岗位不是数量少得可怜,就是薪资一言难尽,还要面临社会地位不高的尴尬情况[18]。马不停蹄奔向新领域,实在是因为人家给的太多了。
就拿《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上的一项研究来说,学者收集了2023年全国范围内高校毕业生的情况,包含22个省份45所不同的院校。其中,教育是吸纳毕业生比例最高的行业,制造业也表现不俗,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属于大家的热门去处[2]。
高中阶段,一些同学就会把教育学当作自己的目标,为将来站上三尺讲台努力。研究者发现,除了稳定、需求量大这种基本共识,部属高校公费师范生学费、住宿费免缴政策这种实打实的好处,也被纳入现实考量[20]。而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就业本就已经很困难,对口行业薪酬又不足,着实缺乏吸引力[21]。
热门行业之所以能成为热门,学生们要么求得一个稳定体面;要么拼了老命用技术竞争,至少赚得钱包鼓鼓。读着读着专业快没了,钱少还不稳定的岗位,大家避之不及也是人之常情。
视角置换一下,从许多雇主的角度来看,人家也没有那么在意你的专业是否对口。
学校能给你的知识储备极其有限,很多时候只是找工作路上的敲门砖。基础教育带给你思维的起点和地基,工作中通过实践才真正开始建造高楼。很多刚进入职场的毕业生会感叹门道太多了,和上学完全不是一回事。研究者随机抽取了100家用人企业的招聘启事,发现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四种素质[22]。
如果再落到实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缺一不可[23]。而这里的“专业技能”并不局限于你大学学了什么、专业对不对口,而看重在工作中实际展现出来的能力:如何解决问题、怎样协调团队、是否具备应对复杂任务的水平等等[24]。
如果你的专业、职业和兴趣完美对口,那么恭喜你,属于百里挑一的职场幸运儿。即使不对口,也没有关系。能在职场出彩的人往往“能力”出众,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专业相不相关,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作者:飞刀
内容编辑:飞刀
审核编辑:三二
图片编辑:飞刀
参考文献:
[1]樊明. (2016). 教育、劳动市场表现与教育政策.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岳昌君, 冯沁雪, 辛晓佳等. (2023).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报告: 来自2003-2021年调查数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9: 138-154.
[3]南京大学信息公开网. (2021). 南京大学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4]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 (2019). 关于发布浙江大学2019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
[5]ZJUers. 浙江大学本科新生指引: 学部院系.
[6]新锦成. (2024). 大学生就业都能专业对口吗?盘点2023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度情况|数说.
[7]麦可思. (2023). 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8]杨艳.(2015). 浅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例.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8(1): 66-68.
[9]央视网. (2023). 专业被撤销,我成“绝版”学生了.
[10]刘赛男, 姚钰. (2024). 正在消失的专业:管理学专业因何被批量裁撤?出路在何方?| 数说. 新锦成.
[11]熊浩玮, 向征, 李贵卿. (2021). 大学生对口专业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 现代管理. 11(9): 940-947.
[12]王燕芳, 吴淑瑶, 于思斯. (2014). 试析哲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破解策略. 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 8:18-30.
[13]黄俊利. (2018). 大学生转专业现状及原因研究——以N校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冯沁雪, 岳昌君. (2025). 本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匹配能促进就业匹配吗?基于专业、学历、能力三维就业匹配的实证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5: 96-114.
[15]Eric A. Goedereis, Clare M. Mehta, Jameala Jones et al. (2023). “I want to focus on something that I feel really good about every day”: Career development in established adulthood. Acta Psychologica. 234: 103863.
[16]惠志丹,雷洪德,邓娟. (2025). 走出大一迷茫:以拔尖大学生为例的过程分析. 高教发展与评估. 41(1): 74-83.
[17]岳昌君, 冯沁雪, 辛晓佳等. (2023).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报告: 来自2003-2021年调查数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9: 138-154.
[18]熊浩玮, 向征, 李贵卿. (2021). 大学生对口专业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 现代管理. 11(9): 940-947.
[19]邱文琪, 岳昌君, 闫思宇, 管雨婷. (2024). 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基于单位就业与灵活就业的对比分析.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2(2): 88—111+189-190.
[20]吴秋翔, 林翌甲, 宫颢韵. (2022). 为何选择师范教育专业? ——基于县域高中毕业生大学专业选择的实证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 12: 51-58.
[21]苏晓梦, 王昕. (2017). 大学生就业行业选择偏好的调查与分析——以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为例. 中国商论. 185-186.
[22]刘俊彦. (2004). 用人单位看重什么——百家知名企业选人标准研究报告. 全国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讨会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 88-98.
[23]侯贵松, 张力军. (2002). 从招聘信息中体现的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人才观异同.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61-65.
作者:飞刀
联美配资-联美配资官网-实体配资公司-配资炒股免费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